刘慈欣人类幸好没遇到外星人对话

导读

当初,人类的欧洲文明跨过海洋,就毫无理由地毁灭了另一个文明,却希望更高等的外星文明到来时像慈父一般对待自己,这不是很奇怪吗?

《环球》杂志记者/全晓书姬少亭

最近,科幻小说《三体》英文版开售,甚至有公司声称要将《三体》搬上银幕。从《三体》第一部在《科幻世界》杂志上连载到现在已经八年了。回头望向中国科幻的天际线,《三体》仍像珠穆朗玛一样矗立在那里。《三体》的作者刘慈欣,也成了一个“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级水平”的传奇人物。

《三体》三部曲的整体构思,是基于一个核心的宇宙社会学原理——“黑暗森林”法则。在这个法则下,宇宙中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,如果发现了别的生命,能做的只有一件事:开枪消灭之。

当《环球》杂志记者和刘慈欣再聊《三体》时发现,他在书中所流露出来的对人类文明的深沉忧患一直没有改变过。

《环球》杂志:你是怎么产生“黑暗森林”法则这样的构思的?

刘慈欣:“黑暗森林”法则的出现,和我所处的环境有关系。我的工作一直都是很舒适、很轻松的。自从启动电力改革后,突然之间,电力系统面临种种改革和变动,特别是到前几年,就是我写书的那几年,又有了节能减排的压力,整个系统的竞争变得空前激烈起来,激烈到什么程度——一个人的发电厂,可能只留人,剩下的人会失业,让人感觉危机四伏。这种环境很可能对我产生这个想法有潜意识的作用,因为科幻总有现实的影子。

《环球》杂志:“黑暗森林”法则征服了很多读者。你真的相信宇宙就是一片黑暗森林吗?

刘慈欣:“黑暗森林”法则只是一个情节设定。这个法则不是通过严格的科学推论推导出来的,从科学的角度来看,里面有很多漏洞。写小说,都要有情节,很可能我下一本书写的就是一个很光明、很温暖的宇宙,大家遵循一种共同的道德准则。

《环球》杂志:也就是说,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多种文明,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可能存在多种生存法则。“黑暗森林”法则是不是其中最残酷的一种呢?

刘慈欣:刘宇昆曾经给我发过一篇探讨宇宙社会学的论文,内容很像“黑暗森林”法则,但推论十分严谨,结果更加诡异,姑且叫做“僵尸”法则吧。他把宇宙文明分为两大类:一类比较张扬的文明,一类不张扬的文明;或者一类是捕食者,一类是“宅男”——呆在家里。

他推论,假如一种文明很张扬,就像地球文明一样,发射信号、呼朋唤友,那就要小心了,因为这个星球上最初的张扬文明可能早就被消灭了,但是消灭后的变化也会暴露捕食者的行踪,所以捕食者在消灭的同时,还要进行伪装,这种文明可能十分危险,实际上是一种“僵尸”,引诱其他文明自投罗网。

《环球》杂志:难道文明和文明之间真的没法沟通吗?因为没法沟通,所以假设对方充满敌意,所以宇宙一片黑暗。起码,地球人向浩瀚星空的探问是没有多大恶意的啊。

刘慈欣:各种可能都有,可能是善意的,也可能是恶意的,还有一种可能——两种文明之间完全无法理解,我们不知道对方是善意的,还是恶意的对他的任何行为方式都没法理解。这是最大的可能。

《环球》杂志:《三体》最吸引人的一点是,虽然一直在讲人类文明和“三体”文明的对决,可是“三体人”的具体形象从来没有出现过,读者只能借助水滴、云天明等角色,从侧面去想像。你心目中的“三体人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

刘慈欣:这是写科幻小说的一个诀窍——不要让外星人出来。著名的科幻小说《太空漫游》《与拉玛相会》为什么成功,就是因为外星人根本没露面。它们的续集,质量就差得多了。差在哪儿,就是外星人出来了,一出来,就变得很滑稽可笑,怎么想都是很俗气的。

“三体人”,即便写了,也不会好的。可以把他们想像得离人类特别远,这比较符合科学原理,但那样的话,读者又很难接受。如果把他们写得离人类比较近,头上长只角、身上三条腿什么的,又显得很俗气。就像《星际迷航》里的外星人,把脑袋剃光了、额头凸出来点,一看就不像嘛。

《环球》杂志:如果外星人真的有一天降临地球,可能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他们,他们也完全无法理解我们,是吗?

刘慈欣:人类社会一个最大的特点,从哲学上来说,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他者(Other)。人类文明没有任何对应物,未来可能出现两个对应物:一个是外星人;另一个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人工智能。这两者没有出现之前,我们没法确定出现什么状况。

如果外星人真的到来,很可能是一个比我们高得多的文明,我们能理解吗?就像蚂蚁能理解人类的行为吗?我们就是给(蚂蚁)介绍得清清楚楚,带它们到处看,它们能明白我们在干什么吗?外星人来也一样,因为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。比如,对于很高等的文明,生存啊、利益啊,这些概念可能根本不存在。如果这些对于地球文明最基本的概念都不存在,你说两者之间怎么交谈?

《环球》杂志:如果外星人和我们的文明程度差不多呢?

刘慈欣:宇宙中如果有文明的话,发展阶段也不同,可能有和我们比较接近。但是,那种情况可能更糟。如果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我们接近,那么在利益上、资源需求上就有重叠,这样的两拨人碰到一块儿,往往没什么好事,想想历史就知道了。

我觉得,人类很奇怪,把对外星人的理念和对自己人的理念给弄反了。对自己人,无论是民族之间、政治团体之间,还是个人之间,人类的防范心是很重的,而且也是很阴暗的,有时根本不讲任何道德准则。但是,对外星文明,人类却抱有一种很善良、很天真的想法。当初,人类的欧洲文明跨过海洋,就毫无理由地毁灭了另一个文明,却希望更高等的外星文明到来时像慈父一般对待自己,把技术传输给自己,然后培养自己和他们一起进入宇宙文明大家庭,这不是很奇怪吗?我们应该把心态调整过来。

《环球》杂志:不管你相信哪种法则,即使“黑暗森林”法则只是小说呈现的一种情节,太阳系真的会毁灭吗?

刘慈欣:太阳系肯定有一个终点。科幻小说描写人类世界或者太阳系的终点,应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

按人类现在的行为方式,这个终点也许不会太远。我说的这种行为方式,是指人类躺在技术的安乐窝里不思进取,不打算向外太空移民,就打算在地球上过下去的想法。当然,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,末日还很遥远。但是,我觉得,不会超过十万年。

《环球》杂志:人类的技术在不断进步,为什么说是躺在技术的安乐窝里呢?

刘慈欣:不错,技术是进步了,但技术进步不等于人类有进取心。很简单,自从上世纪60年代登月以后,人类哪儿也没去过。

说到技术进步,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:IT技术的进步可能是一层迷雾,它掩盖了人类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停滞不前。仔细想一想,很有道理。比如航天技术,就以火箭为例,除了控制系统更好,还是化学推进,没有实现核能推进,这和上世纪60年代相比没有本质的进步。再比如,基础理论物理学这么长时间很少有突破,不像上世纪初那样。

现在,人类所开发的技术,多是一些内向性的技术,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舒服,而不是外向性的,就是对外开拓的技术。目前,IT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内向性的层面。

另外,重商主义抬头也是一个原因。冷战时期,为了在太空竞赛中取得优势,美苏两国不计回报。比如,阿波罗登月的投资是多亿美元,相当于现在的多亿美元。花这么多钱,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回报,现在哪个国家也不会这么做。如果做了,在政治上也会是场灾难。

刘慈欣

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。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,现为中国电力投资公司高级工程师。代表作包括《鲸鱼》《带上她的眼睛》《流浪地球》《三体》三部曲等,曾于年至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。《三体》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。

来源:年11月26日出版的《环球》杂志第24期

《环球》杂志授权使用,其他媒体如需转载,请与本刊联系

本期更多文章敬请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治癜风
北京白癜风怎么办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jinyusx.com/rdfz/536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